词语释义
不劳而获。
词语解释
成语出处
宋 王谠《唐语林 补遗三》:“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,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。”
成语用法
不勤而获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比喻不劳动而得。
引证解释
⒈ 不劳而获。
引宋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三》:“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,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。”
不勤而获的网络释义
不勤而获
汉字详情
详细解释
副词
(1)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(
)韡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(2)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——《韩非子·喻老》
老妇不闻也。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
被驱不异犬与鸡。——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后遂不复至。——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(3) 又如: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事(不好的事情)(4)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。如:不男不女;不明不白;不知不觉
(5)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。如:不问而知;不寒而栗;不翼而飞
(6) 作为虚词,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。如: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
(7)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,前面常加“什么”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。如:道理不道理,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
(8)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
不以累臣衅鼓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(9) 又如:不客气,不客气;不谢,不谢
(10) 用在动词后,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。如:我呆不下去了;吃不了;办不到
(11) 单用,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。如:他知道吧?不,他不知道;别提那件事。不,我要提
(12) 用在句末,构成问句 。如:不知小何在家不?;奶奶说的对不?
古词
同“否”(
)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——唐·韩愈《师说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与不?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助词
(1) 用来加强语气。如:好不吓人;不几(岂不是)(2) 用来调整音节
徒御不惊,大庖不盈。——《诗·小雅》。毛传:“不惊,惊也;不盈,盈也。”
形容词
(1) 通“丕”(
)。大不显不承,无射于人斯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清庙》
不有而丑天地,非天子之事也。——《管子·侈靡》
道其本,至也。至不至无。——《管子·心术》
(2) 注意:“不”字在第四声(去声)字前念第二声(阳平),如“不必”(
);“不是”( )。本词典为方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不”字,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
方言集汇
◎ 客家话:[宝安腔] but7 [梅县腔] but7 [东莞腔] but7 [客英字典] but7 [陆丰腔] but7 [沙头角腔] but7 [台湾四县腔] but7 [海陆丰腔] but7 [客语拼音字汇] bud5
◎ 潮州话:bug4 (puk 旧时:put) houn2(hóuⁿ)
宋本广韵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攝 | 韻部 | 国际音标 | 罗马字 |
不 | 甫鳩 | 幫 | 尤 | 平聲 | 尤 | 開口三等 | 流 | 尤 | pĭəu | piu/piou |
详细解释
动词
(1) (形声。右形,左声。本义:劳累,劳苦)
(2) 尽力多做,不断地做
勤,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文王既勤止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赍》
勤者,有事则收之。——《礼记·玉藻》。注:“执劳辱之事也。”
厥父母勤劳稼穑。——《书·天逸》
何勤子屠母,而死兮竟地?——《楚辞·天问》
会数而礼勤。——宋·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勤且艰若此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忧勤国事。——《明史》
好学而不勤问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四体不勤。——《论语·微子》
勤而无所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以贪勤民。
昼夜勤作息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(3) 又如:勤力得(勤劳的人);勤儿(能手);勤紧(勤劳);勤学(努力学习);勤勤(劳苦的样子);勤能(勤勉而又有才能)
(4) 为某人某事尽力;帮助
秦人勤我也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今君其不勤民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。注:“尽心尽力,无所爱惜为勤。”
勤天子之难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不广》
(5) 又如:勤民(尽心尽力于民事);勤事(尽心尽力于职事)
(6) 忙于;致力于 。如:勤兵(率兵出征);勤苦(勤劳辛苦);勤属(勤于职守);勤人(操劳政事,致力于百姓)
(7) 通“尽”。竭,完
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——《老子·六章》
力勤则匮。——《淮南子·主术》
形容词
(1) 劳倦,辛苦
或问民听勤。——《法言·先知》。注:“苦也。”
万民多有勤苦冻馁。——《墨子·兼爱下》
(2) 又如:勤心苦胝(辛苦劳作);勤动(辛勤劳动);勤辱(辛勤)
(3) 殷勤 。如:勤恳(殷勤恳切);勤心(殷勤的心意);勤企(殷切的思念);勤伫(殷切思念)
副词
(1) 次数多,经常
愿得勤来看,无令便逐风。——唐· 韩愈《木芙蓉》
(2) 又如:勤洗澡;他来得很勤
名词
(1) 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到班的劳动 。如:出勤;考勤;满勤
(2) 勤务 。如:内勤;外勤
英文翻译
方言集汇
◎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 kiun2 kin2 [梅县腔] kin2 kiun2 [客语拼音字汇] kiun2 [客英字典] kiun2 [东莞腔] kiun2 [沙头角腔] kiun2 [宝安腔] kiun2 [海陆丰腔] kiun2 kin2 [陆丰腔] kiun3
宋本广韵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勤 | 巨斤 | 羣 | 欣 | 平聲 | 文 | 開口三等 | 欣 | 臻 | gion | gʰĭən |
详细解释
名词
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“一”表示鼻端,“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“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颊毛) 同本义
而,颊毛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(1)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
(2) 表示并列关系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(3) 表示递进关系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(4) 表示承接关系
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(5) 表示转折关系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(6) 表示假设关系
诸君而(如果)有意;瞻余马首可也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(7) 表示修饰关系,连接状语
吾恂恂而起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代词
(1) 你;你的
予岂不知而作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
余知而无罪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
子归,殁而父母之世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
尽于酒肉,入于鼻口矣,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?——《庄子·徐无鬼》
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(2) 又如:而翁(你的父亲)
(3) 这样,此
同是被逼迫,君而妾亦然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(4) 又如:而夫(此人;这人)
助词
(1) 表示偏正关系,相当于“之”,“的”
虞之与 虢,相恃而势。——《淮南子·人间》
(2) 与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来”、“往”连用,相当于“以”
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上》
(1) 用于句中,表示反问,相当于“难道”,“岂”
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(2) 用于句末,相当于“耳”,“哪”
已而已而,今之从政者殆而。——《论语·微子》
动词
(1) 如,好象
溺死者千有余人,军惊而坏都舍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英文翻译
方言集汇
◎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 ji2 [客英字典] ji2 lu2 [海陆丰腔] ri2 [梅县腔] j2 [沙头角腔] ji2 [陆丰腔] ji3 lu5 [东莞腔] ji2 [宝安腔] ji2 [客语拼音字汇] yi2
◎ 潮州话:re5 (zûr)
宋本广韵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而 | 如之 | 日 | 之 | 平聲 | 支 | 開口三等 | 之 | 止 | nji/rio | nʑĭə |
详细解释
动词
(1) (形声。从犬,蒦(
)声。按甲骨文从隹从又,表示捕鸟在手。本义:猎得禽兽)(2) 同本义
获,猎所获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田获三狐。——《易巽》
舍拔则获。——《诗·秦风·驷賳》
谋于野则获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
今日畋乐乎?获多乎?——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
(3) 又如:获兽;获兔;获者(猎得禽兽者)
(4) 俘获
遇犬获之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巧言》
获者取左耳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马》
不获二毛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
荻百里孟明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(5) 又如:获丑(俘获敌众);获夷(能俘获夷狄者);获解(拘捕押送);拿获
(6) 得到;取得
获,得也。——《小尔雅·广言》
遭遇时变,以获爵位。——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
初虽劳苦,卒获其庆。——《盐铁论·诛秦》
获莒挐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元年》
获宝玉大弓。——《左传·定公九年》
获者坐而获。——《仪礼·乡射礼》
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。——《周礼·朝士》
获有所闻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幸获名成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两人并获释。——《明史》
获矢无算。——清· 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(7) 又如:获奖;获匹(获偶。得到配偶);获印(得到官印,意为得官);获成(得到和解,得到成功)
(8) 得以,能够 。如:获隽(得以考中);获隽公车(会试得中之意。隽:同“俊”,才智过人。汉以公家车递送应举的人,后以“公车”为入京应试主人的代称);获申(得以表达);获全(得以保全)
(9) 遭受 。如:获尤(遭怨恨)
名词
(1) 打猎得到的禽兽
狗良则数得兽矣; 田猎之获, 常过人矣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(2) 中国古代奴婢的贱称
行曲则违于臧获, 行直则怒于诸侯。——《韩非子》
且夫臧获婢妾,犹能引决,况仆之不得已乎。——汉·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
动词
(1) (形声。从禾,蒦(
)声。本义:收割庄稼)(2) 同本义
获,刈谷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——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是获是亩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
载获济济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载芟》
儒有不陨获于贫贱。——《礼记·儒行》
以岁之不获也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
一岁而再获之。——《荀子·富国》
不耕获。——《易·无妄》
耕获菑畬,时时利赖其用。——徐光启《甘薯疏序》
(3) 又如:秋获冬藏
(4) 割取草木
有冽氿泉,无浸获薪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
名词
(1) 收获;收成
王公之家,一宴之味,费上农一岁之获,犹食之而不甘。——唐甄《潜书·大命》
(2) 得到的成果或利益
一树一获者,谷也;一树十获者,木也;一树百获者,人也。——《管子》
(3) 通“檴”。木名,榆属,叶如榆,皮坚韧,可作姮索甑带
有冽氿泉,无浸穫薪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。郑玄笺云:檴、落,木名也。
英文翻译
方言集汇
◎ 潮州话:uag8(uâk) [揭阳、潮阳]uêg8(uêk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