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丧匕鬯

bù sàng bǐ chàng [bu sang bi chang]
繁体 不喪匕鬯
注音 ㄅㄨˋ ㄙㄤˋ ㄅ一ˇ ㄔㄤˋ
词性 成语

词语释义

形容军纪严明,百姓安堵,不废宗庙祭祀。

词语解释

成语出处

《周易·震》:“震惊百里,不丧匕鬯。”

成语用法

不丧匕鬯作谓语;用于纪律等。

引证解释

⒈ 匕、鬯,古代祭祀宗庙用物,借指宗庙祭祀。后以“不丧匕鬯”形容军纪严明,百姓安堵,不废宗庙祭祀。

《易·震》:“震惊百里,不丧匕鬯。”
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:“雷发声,闻于百里,古者诸侯之象。诸侯之教令,能警戒其国内,则守其宗庙社稷,为之祭主,不亡匕与鬯也。”
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南北议和·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》:“袁公之威望,与其旧部将士之忠义,方清摄政王解职,及清帝退位,至危逼之时期,尚能镇摄全京,不丧匕鬯;至於今日,復何疑虑!”

不丧匕鬯的网络释义

不丧匕鬯

  • 不丧匕鬯是中国汉语成语,意思是形容军纪严明,百姓安堵,不废宗庙祭祀。
  • 汉字详情

    [bu]
    部首: 105
    笔画: 4
    五笔: GII
    吉凶:
    姓名学:
    仓颉: MF
    四角: 10900

    详细解释

    副词

    (1)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(wěi)韡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(2)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

  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——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   老妇不闻也。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  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——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   后遂不复至。——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   (3) 又如: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事(不好的事情)(4)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。如:不男不女;不明不白;不知不觉

    (5)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。如:不问而知;不寒而栗;不翼而飞

    (6) 作为虚词,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。如: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

    (7)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,前面常加“什么”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。如:道理不道理,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

    (8)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

    不以累臣衅鼓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    (9) 又如:不客气,不客气;不谢,不谢

    (10) 用在动词后,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。如:我呆不下去了;吃不了;办不到

    (11) 单用,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。如:他知道吧?不,他不知道;别提那件事。不,我要提

    (12) 用在句末,构成问句 。如:不知小何在家不?;奶奶说的对不?

    古词

    同“否”(fǒu)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——唐·韩愈《师说》

   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与不?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   助词

    (1) 用来加强语气。如:好不吓人;不几(岂不是)(2) 用来调整音节

    徒御不惊,大庖不盈。——《诗·小雅》。毛传:“不惊,惊也;不盈,盈也。”

    形容词

    (1) 通“丕”()。大

    不显不承,无射于人斯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清庙》

    不有而丑天地,非天子之事也。——《管子·侈靡》

    道其本,至也。至不至无。——《管子·心术》

    (2) 注意:“不”字在第四声(去声)字前念第二声(阳平),如“不必”(bú bì);“不是”(bú shì)。本词典为方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不”字,都注第四声

    英文翻译

    no, not; un-; negative prefix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bat1 fau2
    ◎ 客家话:[宝安腔] but7 [梅县腔] but7 [东莞腔] but7 [客英字典] but7 [陆丰腔] but7 [沙头角腔] but7 [台湾四县腔] but7 [海陆丰腔] but7 [客语拼音字汇] bud5
    ◎ 潮州话:bug4 (puk 旧时:put) houn2(hóuⁿ)

    宋本广韵

    廣韻目次:下平十八尤
   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   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/piou
    sāng,sàng [sang]
    部首: 105
    笔画: 8
    五笔: FUEU
    五行:
    仓颉: GCV
    四角: 40732

    详细解释

    sāng

    名词

    (1) 丧仪;丧事 。在埋葬或火化前为死者举行的哀悼仪式。泛指丧事,人死后殓、奠殡、葬等事宜

  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, 秦则无礼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    (2) 又如:丧纪(丧事);丧宰(主持丧事的人);丧家(有丧事的人家);治丧(办理丧事);丧车(送葬者坐的车);丧制(治丧的礼制);丧庭(灵堂);丧器(丧事用器具);丧荒(指诸侯臣下的丧事及荒年)

    (3) 人的尸体、骨殖

    丧(灵柩;殡仪队)出江上,白衣冠送者夹岸,酹而哭者百里不绝。——《明史·海瑞传》

    (4) 又如:丧次(停灵治丧的地方);丧具(人死后所需的棺椁、衣被之类);丧柩(灵柩);丧灵(死尸;灵柩)

    (5) 祸难

    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——唐· 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
    (6) 又如:丧氛(预兆死亡的云气);丧祸(丧乱);丧乱(死亡;祸乱)

    动词

    (1) 服丧,持丧

   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上》

    (2) 又如:居丧;国丧;号丧(遭亲丧而哭泣致哀);丧人(居丧的人);丧居(丧家所在);丧食(礼制规定的居丧时的饮食);丧音(报丧的声音);丧冠(服丧时所戴的一种帽子);丧娶(在服丧期间婚娶);丧期(服丧的期限);丧帻(居丧时戴的头巾);丧幡(丧家挂白条旗)

    (3) 悲悼;伤悼

    狂夫乐之,贤者丧焉。——《商君书·更法》

    (4) 另见 sàng;sang

    sàng

    动词

    (1) (会意。小篆字形,上面是“哭’,下面是“亡”。表示哭已死去的人。本义:丧失)

    (2) 同本义

    喪,亡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东北丧朋。——《易·坤》。马注:“失也。”

    受禄无丧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

    问丧无夫子乎。又,丧人无以为宝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

   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

  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
   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

    (3) 又如:丧明(眼睛失明);丧检(丧失德行,失去检点);丧履(失去庇护);丧精(失神);丧心(心理反常;丧失理智);丧志(丧失心志);丧律(丧失军纪);丧师(失去民心);丧师辱国(军队损失,国家蒙受耻辱);丧资(失去财产)

    (4) 死去

   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。——宋·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    (5) 又如:丧躯(丧身);丧元(掉头颅);丧仆(亡身);丧身(丧命);丧没(灭亡,死亡);丧明之痛(丧子之痛);丧亲(父或母亡);丧室(妻室丧亡);丧家子(丧失其家无所依存的人)

    (6) 灭亡;失败

    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—— 宋· 苏洵《六国论》

    (7) 又如:丧师(战败);丧国之社(国家灭亡,无人祭祀的宗庙);丧师(战败而损失军队);丧陷(失陷);丧败(因失败而受损失)

    (8) 逃亡;流亡 。如:丧人(逃亡到他国的人);丧物(耗竭财物)

    (9) 忘记,忘掉

    今者吾丧我,汝知之乎?——《庄子》

    (10) 灰心丧气 。如:丧惘(怅惘失神);丧沮(灰心失望);丧门(丧家之门。或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)

    (11) 另见 sāng;sang

    英文翻译

    mourning; mourn; funeral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song1 song3
    ◎ 潮州话:seng1(sng) sang3(sàng)

    宋本广韵

    [bi]
    部首: 203
    笔画: 2
    五笔: XTN
    五行:
    仓颉: UH
    四角: 22710

    详细解释

    名词

    (1) (象形。从二匕,匕亦声。甲骨文字形,象汤匙形。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勺子。按:一说“匕”象反人形,“妣”之初文)

    (2) 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,长柄浅斗,形状像汤勺

    先主方食,失匕箸。(箸:筷子)——《三国志·蜀志·先主传》

    (3) 又如:比筋(羹匙与筷子)

    (4) 匕首

    丈人目先生,使引匕刺狼。——明· 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

    英文翻译

    spoon, ladle; knife, dirk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bei2 bei6
    ◎ 客家话:[梅县腔] bi3 [海陆丰腔] bi3 [客英字典] bi3 [宝安腔] bi3 [客语拼音字汇] bi3 [台湾四县腔] bi3
    ◎ 潮州话:bi3

    宋本广韵

    廣韻目次:上五旨
   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    卑履脂A開上聲開口三等脂Apipjiix/pii
    chàng [chang]
    部首: 1006
    笔画: 10
    五笔: QOBX
    五行:
    仓颉: UIP
    四角: 22712

    详细解释

    名词

    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器皿中盛酒形,中有小点,表示酒糟。本义:古代祭祀、宴饮用的香酒,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)

    (2) 同本义

    共介鬯。——《周礼·鬯人》

    凡挚子鬯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

    (3) 也代指宗庙祭祀

    荐鬯之夕。——《汉书·宣帝纪》

    (4) 又如:鬯圭(古代礼器,玉制,酌鬯酒);鬯酒(用于祭祀的香酒)

    (5) 通“韔”。弓袋

    抑鬯弓忌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

    形容词

    (1) 通“畅”。旺盛

    草木鬯茂。——《汉书·郊祀志》

    (2) 又如:鬯逐(生物生长舒肆旺盛)

    英文翻译

    sacrificial wine; unhindered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coeng3
    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chong3 zong3 [台湾四县腔] cong3 zong3 [宝安腔] cong3 [客英字典] chong3 [梅县腔] chong3
    ◎ 潮州话:胎央3(暢),tiang3

    宋本广韵

    廣韻目次:去四十一漾
   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    丑亮陽開去聲開口三等ţʰĭaŋthriangh/thian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