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透都透

yī tòu dōu tòu [ yi tou dou tou]
注音 一 ㄊㄡˋ ㄉㄡ ㄊㄡˋ

词语释义

犹言一通百通。谓一理既明,众理皆可贯通。

词语解释

  1. 犹言一通百通。谓一理既明,众理皆可贯通。

    《朱子语类》卷六:“圣贤虽千言万语,千头万项,然一透都透。”

引证解释

⒈ 犹言一通百通。谓一理既明,众理皆可贯通。

《朱子语类》卷六:“圣贤虽千言万语,千头万项,然一透都透。”

一透都透的网络释义

一透都透

  • 一透都透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一理既明,众理皆可贯通,出自《朱子语类》。
  • 汉字详情

    [yi]
    部首: 105
    笔画: 1
    五笔: GGLL
    吉凶:
    姓名学: 姓,常用字
    仓颉: M
    四角: 10000

    详细解释

    数词

    (1) (指事。“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数词。大写作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
    (2) 同本义

    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——《淮南子·诠言》

    抱一而天下试。——《老子》

   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——《书·君奭》。传:“天子也。”

  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——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    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,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,攻入邺都(现河南省安阳市)。邢州(现河北省邢台市)、沧州驻军相继作乱。)——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

    (3) 又如:一境(一个地方);一丝(一根蚕丝);一碗水往平处端(办事公正不偏袒);一拳正打在心窝(一下说到要害处);一人做一人当(敢做就敢于承认,绝不连累别人);一客不烦二主(托一人能办的事,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);一动不如一静(动不如静好);一言抄百语(总而言之);一缘一会(天缘凑合);一路功名(仕途顺利,官运亨通);一盘一盒(礼物);一清如水(静悄悄地没有人影);一毫不爽(一点不差);一息恹恹(疾病缠身,气息微弱)

    (4) 序数的第一位

    一战而举鄢、郢。(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、郢。一战,第一战。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,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、郢二都的战争。举,攻下。鄢,地名,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。郢,地名,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。)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    (5) 又如:一紧二慢三罢休(指先紧后慢、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);一来二去(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);一品锅(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、山珍海味的“砂锅”);一甲(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,赐进士及第);一更;一品(犹言一等;第一等);一等一(第一等中的第一名)

    (6)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

    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——《左传》

    (7) 又如:一脚(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,一条腿的部分);丈一、丈二;百一;一份(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);一杆子(方言。犹言一部分);一得(得到一件或一个);一端(指物件的一头)

    (8)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

    一至楚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    初一交战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    抚尺一下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   (9) 又如:一拿一个着(一下子就拿住);一气一个死(气得要命);一忽觉转(一觉醒来);一时半霎(指时间极短);一个眼闪(一会儿工夫);一之为甚(一次已经过分了。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)

    (10) 某一个 。如:忽见一个从前方来;一天;一次;一夜(指某夜);一能(某一项专长或技能)

    (11) 每;各 。如:一桌十人;一日三餐

    (12) 另;又 。如:蝉一名知了

    形容词

    (1) 全;满

    一肌一容(一:全部。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)。——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    传一乡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
    洞庭一湖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    长烟一空。

    欢动一城。——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
    通订一舟。——明·魏学《核舟记》

    (2) 又如:一罟(全部;一点不留);一是(全赁);一凭(任凭;完全凭仗);一抹(全部);一听(听任);一划(一派);一床(全部);一力(竭力);一创(整个);一到处(到处;四处);一条提(全部;统统);一抹光(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);一到处(遍地里);一肩儿(所承担的全部责任)

    (3) 相同;一样 。如:一个稿子(一模一样);一便价(一式的;一律的);一似(好像;似同);一同(相同;一样);一理(同一准则)

    (4) 齐一;联合 。如:一缴过儿(一起);一搭儿(一答里。一起;一块儿);一合儿(一同;一起);一就(一并;一起);一心(同心;齐心);一堆(一起;一块);一淘(一道;一路);一派(一齐);一体(一起;一块)

    (5) 统一

    以一中外之心,以色觊觎之望。——《子谦全传》

    六王毕,四海一。——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    (6) 又如:一正(统一法度政令);一匡(使得到匡正);一法(统一的法令);一是(犹言统一的标准);一量(统一度量);一统天下(统一全国)

    (7) 专一

    用心一世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    (8) 又如:一德无暇(一心一意,没有一点虚情假意);一心一计(一心一意)

    (9) 纯一不杂 。如:一青(犹纯青);一抹黑(形容一团漆黑);一纯(心地纯一)

    (10) 独 。如:一目(独眼);一取(独取);一眼(一只眼睛。特指独存一眼);一尊(独尊)

    副词

    (1) 都,一概

    一匡天下。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
    (2) 又如:一划(一律);一回(一概);一弄(一切;全体);一抹光(全都包括在内);一往(一概;一律);一括(犹言总括);一是(一概)

    (3) 很;甚 。如:一无性天(非常虚伪);一力价(极力地);一撮儿(极其;百般)

    (4) 始终 。如:一象(一像。一向;从来);一起(一向;向来);一行(一向;一直);一了(一直;从来);一往(犹一向)

    (5) 一经

    诚一开口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   俗之一改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
    黄鹤一去不复返,——唐·崔颢《黄鹤楼》

    禄山一出。——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
    一出门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    (6) 又如:一膺新命(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);一觉(一旦);一头(一旦);一投(方言。一等到;一旦)

    (7) 犹一一 。如:一略数(谓一一略举);一听(一一倾听)

    名词

    初次,第一次;开始 。如:一箭上垛(比喻旗开得胜,首次就达到目的);一生人(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);一头里(原来;起先);一成(初次制成的);一回生(初见陌生);一见如旧(一见如故。初次相见意气相投,有如故交);一初(开始;起初);一征(初次征战);一听(初听)

    英文翻译

    one; a, an; alone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jat1
    ◎ 客家话:[沙头角腔] jit7 [客语拼音字汇] yid5 [海陆丰腔] rit7 [宝安腔] jit7 [客英字典] jit7 [台湾四县腔] jit7 [梅县腔] jit7 [东莞腔] jit7 [陆丰腔] jit7
    ◎ 潮州话:zêg8(chêk) ig4(ik)【揭阳】êg4

    宋本广韵

    廣韻目次:入五質
   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
    於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qjit/itʔĭĕt
    tòu [tou]
    部首: 306
    笔画: 10
    五笔: TEPV
    五行:
    吉凶:
    姓名学: 多用男性
    仓颉: YHDS
    四角: 32302

    详细解释

    动词

    (1) (形声。从辵,秀声。本义:跳,跳跃)

    (2) 同本义

    透,跳也。——《说文新附》

    妃知不免,乃透井死。——《南史·后妃传下》

    或群跳而电透。——《文选·王廷寿王孙赋》

    事穷奔透,自然沈溺。——《南齐书·垣崇祖传》

    (3) 又如:透索(跳索的游戏);透掷(跳跃);透水(跳水);透井(跳井)

    (4) 穿过,透过

    渐渐透出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
    (5) 又如:透渡(乘渡船过河);透眼儿(小洞);透映(渗透并反映)

    (6) 暗地里告诉,透露 。如:透风(比喻透露消息、风声);透泄(走漏,漏泄);透示(透露显示)

    (7) 逃走;奔逃 。如:透阳气(挣扎出来);透税(逃税);透越(越界逃走);透走(逃走;奔走)

    (8) 显露出来 。如:白里透红;透现(显露,呈现)

    (9) 超过 。如:透支

    形容词

    (1) 达到充分的程度 。如:透雨;透亮;这衣服太透了;凉透;熟透;烦透了

    (2) 彻底,完全 。如:透商(全面认真地讨论);对问题了解得很透;透体(比喻透彻;彻底);透头(对头;合适);透晰(透彻清晰);透情(尽情);透悟(透彻领悟);透心(形容程度极深);透晓(彻底晓悟)

    (3) 极端,极其 。如:透灵儿(喻性极精明、伶俐乖巧之人)

    (4) 更加

    他贩来的便宜,就透便宜的卖了。——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
    英文翻译

    penetrate, pass through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tau3
    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teu5 teu6 [梅县腔] teu5 teu3 [沙头角腔] teu5 [东莞腔] teu5 [客语拼音字汇] teu3 teu4 [宝安腔] tiu5 [客英字典] teu5 [陆丰腔] teu5 [台湾四县腔] teu5 teu5
    ◎ 潮州话:tau3

    宋本广韵

    廣韻目次:去五十候
   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    他候去聲開口一等tʰəuthuh/thow
    dū,dōu [du,dou]
    部首: 212
    笔画: 10
    五笔: FTJB
    五行:
    吉凶:
    姓名学: 姓,常用字
    仓颉: JANL
    四角: 47627

    详细解释

    dōu

    副词

    (1) 全部

    (2)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

    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——姜夔《扬州慢》

   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    (3) 又如:你的话并不都对;都子(乞丐);都把势(总头目)

    (4) 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。如:都是你老磨蹭,害得我们来晚了

    (5) 用来加强语气,表示某事物极端的、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。如:今天天气真怪,中午比早晨都冷

    (6) 表示已经 。如:茶都凉了,赶快喝吧!

    (7) 另见

    名词

    (1) (形声。从邑,者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城市有关。本义:建有宗庙的城邑)

    (2) 同本义 ,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,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,没有的叫邑

    都,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距闰王百里为都。——《周礼》

   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——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

    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
    田畴秽,都邑露。——《荀子·富国》

    (3) 又如:都鄙(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家(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亭(都邑中的传舍);都甸(都邑郊外之地)

    (4) 邦国的都城,国都

    国都曰都,都者,国君所居,人所都会也。——《释名》

    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——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    秋九月,权迁都建业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

    都门帐饮无绪。——宋· 柳永《雨霖铃》

    (5) 又如:奠都;定都;故都;国都;京都(旧时称国都);旧都(故都);迁都;行都(旧时指临时的首都);都下(京都之下。即京城);都内(京城内的府库);都邑(首都);都辇(京师);都畿(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)

    (6) 引申为城市

    傅之其人,通邑大都。——王安石《报任安书》

    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   (7) 又如:都道(都城的街道);都阃(都市郭门。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。阃:门坎);都庄(都城的大道)

    (8)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、采地

    凡造都鄙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徒》。注:“都鄙,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,其界曰都。鄙所居也。”

    邦都之赋。——《周礼·大宰》。注:“四郊去国百里,邦甸二百里,家削三百里,邦县四百里;邦都五百里。”

    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
    (9) 又如:都鄙,都家(周公卿、大夫、王子弟的采邑,封地)

    (10)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。明、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,图下分十庄,图有地保;图上设都,相当于区或乡

    族长严振先,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,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

    (11) 头目,首领 。如:都老(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);都长(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);都纂(总编纂);都鬼(迷信说法,阴间鬼的头领);都判官(迷信说法,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)

    (12) 唐、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,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。如:都伯(统领百人的军官);都排(百人长。都是军队编制名称,唐和五代,都为千人,宋时缩为百人);都司(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,正四品);都尉(官名。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)

    (13) 吏的俗称 。如:都护(官名);都监(官名);都府(中央所属各部、府的长官);都校(五代时武官名);都将(后魏铸钱官);都统制(官名。南宋建炎元年始置);都察院(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);都老爷(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,御史的口头称呼);都头(州县的捕盗头目;总头目);都知(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)

    动词

    (1) 建都

    据天下之雄图,都六合之上游。——柳宗元《封建论》

    (2) 聚集

    都,凡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训》

    都部者,都统其众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齐武王縯传》注

    水泽所聚谓之都。——《水经注·水文注》

    顷择其遗文,都为一集。——《文选·与吴质书》

    (3) 又如:都居(水积聚的地方);都场(聚会的地方);都泽(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)

    (4) 率领 。如:都督(统率,率领);都部(统率兵众)

    形容词

    (1) 美好的样子

    身长八尺,仪貌都雅。——《三国志·孙韶传》

    不见于子都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。传:“世之美好者也。”

    妻子衣服丽都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    (2) 又如:都冶(美艳的样子);都雅(优美文雅的样子);都长(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);都鄙(文雅与卑陋)

    (3) 大

    军惊而怀都舍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   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
    (4) 又如:都匠(大匠);都酿(大的酿造作坊);都坑(公共厕所);都灶(蒸炊用的大灶)

    副词

    (1) 统统,完全

    都,凡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训》

    (2) 又如:都齐(完全,统统);都数(总数);都领(总领,总管);都邮(古指邮驿总站);都来(统统;总共;总计);都凡(总共)

    (3) 另见 dōu

    英文翻译

    metropolis, capital; all, the whole; elegant, refined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dou1
    ◎ 客家话:[梅县腔] du1 [台湾四县腔] du1 do1 [宝安腔] du1 [沙头角腔] du1 [客英字典] du1 [海陆丰腔] du1 do1 [梅县腔] du1 [客语拼音字汇] du1 [陆丰腔] du1 [东莞腔] du1

    宋本广韵

    廣韻目次:上平十一模
   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    當孤平聲開口一等tuto/tu
    tòu [tou]
    部首: 306
    笔画: 10
    五笔: TEPV
    五行:
    吉凶:
    姓名学: 多用男性
    仓颉: YHDS
    四角: 32302

    详细解释

    动词

    (1) (形声。从辵,秀声。本义:跳,跳跃)

    (2) 同本义

    透,跳也。——《说文新附》

    妃知不免,乃透井死。——《南史·后妃传下》

    或群跳而电透。——《文选·王廷寿王孙赋》

    事穷奔透,自然沈溺。——《南齐书·垣崇祖传》

    (3) 又如:透索(跳索的游戏);透掷(跳跃);透水(跳水);透井(跳井)

    (4) 穿过,透过

    渐渐透出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
    (5) 又如:透渡(乘渡船过河);透眼儿(小洞);透映(渗透并反映)

    (6) 暗地里告诉,透露 。如:透风(比喻透露消息、风声);透泄(走漏,漏泄);透示(透露显示)

    (7) 逃走;奔逃 。如:透阳气(挣扎出来);透税(逃税);透越(越界逃走);透走(逃走;奔走)

    (8) 显露出来 。如:白里透红;透现(显露,呈现)

    (9) 超过 。如:透支

    形容词

    (1) 达到充分的程度 。如:透雨;透亮;这衣服太透了;凉透;熟透;烦透了

    (2) 彻底,完全 。如:透商(全面认真地讨论);对问题了解得很透;透体(比喻透彻;彻底);透头(对头;合适);透晰(透彻清晰);透情(尽情);透悟(透彻领悟);透心(形容程度极深);透晓(彻底晓悟)

    (3) 极端,极其 。如:透灵儿(喻性极精明、伶俐乖巧之人)

    (4) 更加

    他贩来的便宜,就透便宜的卖了。——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
    英文翻译

    penetrate, pass through

    方言集汇

    ◎ 粤语:tau3
    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teu5 teu6 [梅县腔] teu5 teu3 [沙头角腔] teu5 [东莞腔] teu5 [客语拼音字汇] teu3 teu4 [宝安腔] tiu5 [客英字典] teu5 [陆丰腔] teu5 [台湾四县腔] teu5 teu5
    ◎ 潮州话:tau3

    宋本广韵

    廣韻目次:去五十候
   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    他候去聲開口一等tʰəuthuh/th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