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详情
详细解释
数词
(1) (指事。“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数词。大写作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(2) 同本义
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——《说文》
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——《淮南子·诠言》
抱一而天下试。——《老子》
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——《书·君奭》。传:“天子也。”
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——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,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,攻入邺都(现河南省安阳市)。邢州(现河北省邢台市)、沧州驻军相继作乱。)——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
(3) 又如:一境(一个地方);一丝(一根蚕丝);一碗水往平处端(办事公正不偏袒);一拳正打在心窝(一下说到要害处);一人做一人当(敢做就敢于承认,绝不连累别人);一客不烦二主(托一人能办的事,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);一动不如一静(动不如静好);一言抄百语(总而言之);一缘一会(天缘凑合);一路功名(仕途顺利,官运亨通);一盘一盒(礼物);一清如水(静悄悄地没有人影);一毫不爽(一点不差);一息恹恹(疾病缠身,气息微弱)
(4) 序数的第一位
一战而举鄢、郢。(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、郢。一战,第一战。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,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、郢二都的战争。举,攻下。鄢,地名,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。郢,地名,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。)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(5) 又如:一紧二慢三罢休(指先紧后慢、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);一来二去(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);一品锅(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、山珍海味的“砂锅”);一甲(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,赐进士及第);一更;一品(犹言一等;第一等);一等一(第一等中的第一名)
(6)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
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——《左传》
(7) 又如:一脚(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,一条腿的部分);丈一、丈二;百一;一份(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);一杆子(方言。犹言一部分);一得(得到一件或一个);一端(指物件的一头)
(8)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
一至楚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初一交战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抚尺一下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(9) 又如:一拿一个着(一下子就拿住);一气一个死(气得要命);一忽觉转(一觉醒来);一时半霎(指时间极短);一个眼闪(一会儿工夫);一之为甚(一次已经过分了。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)
(10) 某一个 。如:忽见一个从前方来;一天;一次;一夜(指某夜);一能(某一项专长或技能)
(11) 每;各 。如:一桌十人;一日三餐
(12) 另;又 。如:蝉一名知了
形容词
(1) 全;满
一肌一容(一:全部。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)。——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传一乡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洞庭一湖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长烟一空。
欢动一城。——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通订一舟。——明·魏学《核舟记》
(2) 又如:一罟(全部;一点不留);一是(全赁);一凭(任凭;完全凭仗);一抹(全部);一听(听任);一划(一派);一床(全部);一力(竭力);一创(整个);一到处(到处;四处);一条提(全部;统统);一抹光(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);一到处(遍地里);一肩儿(所承担的全部责任)
(3) 相同;一样 。如:一个稿子(一模一样);一便价(一式的;一律的);一似(好像;似同);一同(相同;一样);一理(同一准则)
(4) 齐一;联合 。如:一缴过儿(一起);一搭儿(一答里。一起;一块儿);一合儿(一同;一起);一就(一并;一起);一心(同心;齐心);一堆(一起;一块);一淘(一道;一路);一派(一齐);一体(一起;一块)
(5) 统一
以一中外之心,以色觊觎之望。——《子谦全传》
六王毕,四海一。——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(6) 又如:一正(统一法度政令);一匡(使得到匡正);一法(统一的法令);一是(犹言统一的标准);一量(统一度量);一统天下(统一全国)
(7) 专一
用心一世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(8) 又如:一德无暇(一心一意,没有一点虚情假意);一心一计(一心一意)
(9) 纯一不杂 。如:一青(犹纯青);一抹黑(形容一团漆黑);一纯(心地纯一)
(10) 独 。如:一目(独眼);一取(独取);一眼(一只眼睛。特指独存一眼);一尊(独尊)
副词
(1) 都,一概
一匡天下。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(2) 又如:一划(一律);一回(一概);一弄(一切;全体);一抹光(全都包括在内);一往(一概;一律);一括(犹言总括);一是(一概)
(3) 很;甚 。如:一无性天(非常虚伪);一力价(极力地);一撮儿(极其;百般)
(4) 始终 。如:一象(一像。一向;从来);一起(一向;向来);一行(一向;一直);一了(一直;从来);一往(犹一向)
(5) 一经
诚一开口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俗之一改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黄鹤一去不复返,——唐·崔颢《黄鹤楼》
禄山一出。——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一出门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(6) 又如:一膺新命(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);一觉(一旦);一头(一旦);一投(方言。一等到;一旦)
(7) 犹一一 。如:一略数(谓一一略举);一听(一一倾听)
名词
初次,第一次;开始 。如:一箭上垛(比喻旗开得胜,首次就达到目的);一生人(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);一头里(原来;起先);一成(初次制成的);一回生(初见陌生);一见如旧(一见如故。初次相见意气相投,有如故交);一初(开始;起初);一征(初次征战);一听(初听)
英文翻译
方言集汇
◎ 客家话:[沙头角腔] jit7 [客语拼音字汇] yid5 [海陆丰腔] rit7 [宝安腔] jit7 [客英字典] jit7 [台湾四县腔] jit7 [梅县腔] jit7 [东莞腔] jit7 [陆丰腔] jit7
◎ 潮州话:zêg8(chêk) ig4(ik)【揭阳】êg4
宋本广韵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一 | 於悉 | 影 | 質A | 入聲 | 質 | 開口三等 | 眞A | 臻 | qjit/it | ʔĭĕt |
详细解释
名词
(1) (形声。从糸(
),氏声。纸的原料本是破旧的丝绵,故从糸。本义:纸张)(2) 同本义
纸,絮也,一曰苫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潎絮一苫也。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,后汉蔡伦造。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魚网为之。今亦用竹质木皮,其细者,有致密竹帘荐焉。
令逵自选《公羊》 严、 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,教以《左传》,与简纸经传各一通。——《后汉书·贾逵传》
(3) 又如:纸撚儿(用易燃纸搓成的点火纸卷儿);纸标儿(纸做的出售标志);纸筋(用于做纸浆的废纸);纸阄(带有标记的纸片,用于拈韵);纸衣(以纸制成的衣服)
(4) 冥钱,旧俗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纸钱
弄得我们少香没纸,血食全无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(5) 又如:纸劄(纸糊的冥器);纸锞(纸钱);纸扎(纸糊的冥器);纸元宝(有金色或银色纸糊制的元宝形冥钱。迷信用品)
(6) 文契,字据
把小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,还不发出纸来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
量词
(1) 书信、文件的张;件
邺下谚云:“博士买驴,书卷三纸,未有驴字。”——《颜氏家训》
(2) 又如:一纸空文;纸半张(即半张纸。比喻微不足道);太宗真迹六百纸
英文翻译
方言集汇
宋本广韵
详细解释
名词
(1) (形声。从女,昏声。因为古时黄昏迎亲,故“昏”亦兼表字义。本义:妇家)
(2) 妻之家
婚,妇家也。礼,娶妇以昏时。妇人阴也,故曰婚。婚,妇家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王筠句读:“下文:姻,婿家也。”
(3) 妻之父
妇之父为婚。——《尔雅》
妇之父曰婚,言婿亲迎用昏,又恒以昏夜成礼也。——《释名·释亲属》
(4) 通婚。婚姻关系
约为婚姻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自附为婚姻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便可做婚姻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(5) 又如:婚友(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和朋友);婚媾(婚姻,嫁娶);婚阀(婚姻门第。和显贵的人家结为婚姻);婚会(婚礼;结婚)
(6) 姻亲,通过婚姻结成的亲戚 。如:婚家(亲家);婚戚(婚娅。婚亲。婚媾。有婚姻关系的亲戚);婚族(有婚姻关系的家族)
动词
(1) 男女结为夫妇,结婚
婚者,昏时行礼,故曰婚。——《白虎通·嫁娶》
娇逸未有婚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初婚三四个月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秦昭王与 楚婚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(2) 又如:婚姤(结婚);婚宦(结婚和仕宦);婚仪(结婚的仪式);婚币(婚娶的聘礼)
(3) 特指男子娶妇 。如:完婚;成婚。也指女子出嫁。如:婚田(女子出嫁时,陪嫁的田地)
英文翻译
方言集汇
◎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 fun1 [梅县腔] fun1 [海陆丰腔] fun1 [客语拼音字汇] fun1 [宝安腔] fun1 [客英字典] fun1 [东莞腔] fun1 [沙头角腔] fun1 [陆丰腔] fun1
宋本广韵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昏 | 呼昆 | 曉 | 魂 | 平聲 | 元 | 合口一等 | 魂 | 臻 | huon/xuon | xuən |
详细解释
yāo
动词
(1)用秤称物 。如:给我约二斤肉。
(2)另见
yuē
名词
(1) (形声。从糸(
),勺声。糸是细丝,有缠束作用。本义:绳索)(2) 同本义
人寻约。——《左传》注
(3) 又如:寻约(八尺长的绳子)
(4) 共同商定的事,共同议定要遵守的条文 。如:约儿(字据;契约);和约;契约;条约如:约法三章。
(5) 盟约;相期的诺言
负约不偿城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(6) 又如:约酬(契约,文券)
(7) 姓
动词
(1) 缠束;环束
约之阁阁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斯干》
约,缠束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凡任索约。——《考工记·匠人》。注:“缩也。”
约绥约辔。——《仪礼·既夕礼》
约车治装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约车骑百乘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银蒜又垂碧户中,樱桃花下约帘拢。——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(2) 又如:约指(环束于指);约臂(戴在手臂上的环形装饰品)
(3) 约定,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
约为婚姻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与诸将约曰。
不敢稍逾约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必如约。——明· 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(4) 又如:相约(相互约定);预约(预先约定);约分鸿沟(楚汉相争,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为界,平分天下);约信(用言辞订立相互信守之约定)
(5) 邀请
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(6) 又如:约交(缔交);约结(结交;邀结);约从(邀约合纵)
(7) 束缚,约束
言语之约束也。——《周礼·司约》注
约我以礼。——《论语》
(8) 又如:约己(约束自己);约身(约束自身);约礼(用礼约束自己)
(9) 阻止;阻拦 。如:约拦(约栏。阻挡;阻拦);约住(止住;停住);约水(拦水)
(10) 少;省减;简约 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待人也轻以约。——唐· 韩愈《原毁》
以约失之者鲜矣。——宋·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(11) 又如:约薄(刻薄);约省(减省;简约);约损(减省;俭约);约节(简约;节俭);约俭(简约省俭)
(12) 置办;配备 。如:约车(备车)
(13) 求取 。如:约功(求取功名)
(14) 估量
长约八分有奇。——明· 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约烧房铺数百间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(15) 又如:约末(约莫);约料(估计;料想);约度(估计;衡量);约谅(料想;忖度)
(16) 涂饰 。如:约黄(涂饰黄色)
副词
大概 。如:约有五十人;约迭(粗略估计);约计(约略计算)
形容词
(1) 贫困 。如:约居(居于贫困)
(2) 简要
读书一事,要由博而返之约,总以心得为主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
博而不杂,约而不漏。——《文史通义》
(3) 又如:约简(俭约简易);约艳(简洁华丽)
(4) 卑微;卑下 。如:约辞(卑下的言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