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不能着两匙

yī kǒu bù néng zháo liǎng chí [yi kou bu neng zhao liang chi]
繁体 一口不能著兩匙
注音 一 ㄎㄡˇ ㄅㄨˋ ㄋㄥˊ ㄓㄠˊ ㄌ一ㄤˇ ㄔˊ

词语释义

古谚。犹言贪多嚼不烂。

词语解释

  1. 古谚。犹言贪多嚼不烂。

    宋 范成大 《丙午新正书怀》诗之四“口不两匙休足穀,身能几屐莫言钱”原注:“ 吴 谚云:一口不能著两匙。”

引证解释

⒈ 古谚。犹言贪多嚼不烂。

宋范成大《丙午新正书怀》诗之四“口不两匙休足穀,身能几屐莫言钱”原注:“吴谚云:一口不能著两匙。”

汉字详情

[yi]
部首: 105
笔画: 1
五笔: GGLL
吉凶:
姓名学: 姓,常用字
仓颉: M
四角: 10000

详细解释

数词

(1) (指事。“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数词。大写作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
(2) 同本义

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——《说文》

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——《淮南子·诠言》

抱一而天下试。——《老子》

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——《书·君奭》。传:“天子也。”

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——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,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,攻入邺都(现河南省安阳市)。邢州(现河北省邢台市)、沧州驻军相继作乱。)——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

(3) 又如:一境(一个地方);一丝(一根蚕丝);一碗水往平处端(办事公正不偏袒);一拳正打在心窝(一下说到要害处);一人做一人当(敢做就敢于承认,绝不连累别人);一客不烦二主(托一人能办的事,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);一动不如一静(动不如静好);一言抄百语(总而言之);一缘一会(天缘凑合);一路功名(仕途顺利,官运亨通);一盘一盒(礼物);一清如水(静悄悄地没有人影);一毫不爽(一点不差);一息恹恹(疾病缠身,气息微弱)

(4) 序数的第一位

一战而举鄢、郢。(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、郢。一战,第一战。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,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、郢二都的战争。举,攻下。鄢,地名,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。郢,地名,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。)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(5) 又如:一紧二慢三罢休(指先紧后慢、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);一来二去(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);一品锅(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、山珍海味的“砂锅”);一甲(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,赐进士及第);一更;一品(犹言一等;第一等);一等一(第一等中的第一名)

(6)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

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——《左传》

(7) 又如:一脚(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,一条腿的部分);丈一、丈二;百一;一份(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);一杆子(方言。犹言一部分);一得(得到一件或一个);一端(指物件的一头)

(8)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

一至楚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初一交战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抚尺一下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(9) 又如:一拿一个着(一下子就拿住);一气一个死(气得要命);一忽觉转(一觉醒来);一时半霎(指时间极短);一个眼闪(一会儿工夫);一之为甚(一次已经过分了。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)

(10) 某一个 。如:忽见一个从前方来;一天;一次;一夜(指某夜);一能(某一项专长或技能)

(11) 每;各 。如:一桌十人;一日三餐

(12) 另;又 。如:蝉一名知了

形容词

(1) 全;满

一肌一容(一:全部。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)。——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传一乡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
洞庭一湖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长烟一空。

欢动一城。——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
通订一舟。——明·魏学《核舟记》

(2) 又如:一罟(全部;一点不留);一是(全赁);一凭(任凭;完全凭仗);一抹(全部);一听(听任);一划(一派);一床(全部);一力(竭力);一创(整个);一到处(到处;四处);一条提(全部;统统);一抹光(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);一到处(遍地里);一肩儿(所承担的全部责任)

(3) 相同;一样 。如:一个稿子(一模一样);一便价(一式的;一律的);一似(好像;似同);一同(相同;一样);一理(同一准则)

(4) 齐一;联合 。如:一缴过儿(一起);一搭儿(一答里。一起;一块儿);一合儿(一同;一起);一就(一并;一起);一心(同心;齐心);一堆(一起;一块);一淘(一道;一路);一派(一齐);一体(一起;一块)

(5) 统一

以一中外之心,以色觊觎之望。——《子谦全传》

六王毕,四海一。——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(6) 又如:一正(统一法度政令);一匡(使得到匡正);一法(统一的法令);一是(犹言统一的标准);一量(统一度量);一统天下(统一全国)

(7) 专一

用心一世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(8) 又如:一德无暇(一心一意,没有一点虚情假意);一心一计(一心一意)

(9) 纯一不杂 。如:一青(犹纯青);一抹黑(形容一团漆黑);一纯(心地纯一)

(10) 独 。如:一目(独眼);一取(独取);一眼(一只眼睛。特指独存一眼);一尊(独尊)

副词

(1) 都,一概

一匡天下。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
(2) 又如:一划(一律);一回(一概);一弄(一切;全体);一抹光(全都包括在内);一往(一概;一律);一括(犹言总括);一是(一概)

(3) 很;甚 。如:一无性天(非常虚伪);一力价(极力地);一撮儿(极其;百般)

(4) 始终 。如:一象(一像。一向;从来);一起(一向;向来);一行(一向;一直);一了(一直;从来);一往(犹一向)

(5) 一经

诚一开口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俗之一改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
黄鹤一去不复返,——唐·崔颢《黄鹤楼》

禄山一出。——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
一出门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(6) 又如:一膺新命(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);一觉(一旦);一头(一旦);一投(方言。一等到;一旦)

(7) 犹一一 。如:一略数(谓一一略举);一听(一一倾听)

名词

初次,第一次;开始 。如:一箭上垛(比喻旗开得胜,首次就达到目的);一生人(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);一头里(原来;起先);一成(初次制成的);一回生(初见陌生);一见如旧(一见如故。初次相见意气相投,有如故交);一初(开始;起初);一征(初次征战);一听(初听)

英文翻译

one; a, an; alone

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jat1
◎ 客家话:[沙头角腔] jit7 [客语拼音字汇] yid5 [海陆丰腔] rit7 [宝安腔] jit7 [客英字典] jit7 [台湾四县腔] jit7 [梅县腔] jit7 [东莞腔] jit7 [陆丰腔] jit7
◎ 潮州话:zêg8(chêk) ig4(ik)【揭阳】êg4

宋本广韵

廣韻目次:入五質
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
於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qjit/itʔĭĕt
kǒu [kou]
部首: 319
笔画: 3
五笔: KKKK
吉凶:
姓名学:
仓颉: R
四角: 60000

详细解释

名词

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人的口形。本义:口腔器官,嘴)

(2) 同本义。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

口,人所以言食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且夫口三五之门也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
口之为言达也。——《春秋·元命苞》

口者心之门户。——《鬼谷子·捭阖》

勺饮不入口七日。——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

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
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——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(3) 又如:口腹(指饮食);口分(口福);口滑(指吃东西失去控制;说话不谨慎);口辅(面颊。辅:颊);口眼弗闭(放心不下;死不瞑目);口里摆菜碟儿(比喻嘴上说得很好,但无实惠)

(4) 出入通过的地方

山有小口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由接官亭至城门口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
俱会大通口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。—— 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(5) 又如:井口;矿井口;火山口

(6) 人口,人口数量

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
(7) 又

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。

(8) 又

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。

(9) 又如:口赋(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);口合不敷(口粮不够,难以度日);口井(计口分田,实行井田制)

(10) 言语 。如:口声(议论;舆论;口实;话柄);口重(言语太重,使人难以接受)

(11) 口才

王有女陵,慧有口。——《汉书·淮南王刘安传》

(12) 又如:口沸(说话滔滔不绝,如水之沸腾);口困(说破了嘴);口稳(说话谨慎);口拙(不善言语);口卞(口才;能言善辩)口坠天花(比喻说话有声有色,非常动听)

(13) 指牲口的年龄 。如:口小(牲口年龄小);口硬(指牲口年龄较小,较壮的)

(14) 关口。指长城的关口 。如:口外(长城以北的地区。亦指关外);口内(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)

(15) ∶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。如:归口;农林口;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

(16) 通商码头,港口 。如:五口通商;口澳(港口)

(17) 刃,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

刀口不捲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
(18) 边、沿、圈,物的外缘或边界、常成弯形或圆形 。如:碗口;杯口

形容词

口头的。嘴说的,说话的,非书写的 。如:口词(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);口谈(口头禅;冠冕堂皇的话);口论(口头论说);口对(口头回答)

量词

(1) 用于某些物品、家畜及人等

发炮数口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
(2) 又如:三口之家;一口井;二口猪;一口钢刀

英文翻译

mouth; open end; entrance, gate

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hau2
◎ 客家话:[沙头角腔] kieu3 heu3 [宝安腔] kiu3 hiu3 [客语拼音字汇] heu3 keu3 [东莞腔] keu3 [梅县腔] heu5 keu3 [陆丰腔] keu3 [客英字典] keu3 heu3 [台湾四县腔] kieu3 heu3 [海陆丰腔] kieu3 heu3
◎ 潮州话:kau2

宋本广韵

廣韻目次:上四十五厚
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苦后上聲開口一等kʰəukhux/qov
[bu]
部首: 105
笔画: 4
五笔: GII
吉凶:
姓名学:
仓颉: MF
四角: 10900

详细解释

副词

(1)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(wěi)韡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(2)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

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——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老妇不闻也。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被驱不异犬与鸡。——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后遂不复至。——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(3) 又如: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事(不好的事情)(4)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。如:不男不女;不明不白;不知不觉

(5)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。如:不问而知;不寒而栗;不翼而飞

(6) 作为虚词,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。如: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

(7)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,前面常加“什么”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。如:道理不道理,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

(8)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

不以累臣衅鼓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(9) 又如:不客气,不客气;不谢,不谢

(10) 用在动词后,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。如:我呆不下去了;吃不了;办不到

(11) 单用,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。如:他知道吧?不,他不知道;别提那件事。不,我要提

(12) 用在句末,构成问句 。如:不知小何在家不?;奶奶说的对不?

古词

同“否”(fǒu)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——唐·韩愈《师说》

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与不?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助词

(1) 用来加强语气。如:好不吓人;不几(岂不是)(2) 用来调整音节

徒御不惊,大庖不盈。——《诗·小雅》。毛传:“不惊,惊也;不盈,盈也。”

形容词

(1) 通“丕”()。大

不显不承,无射于人斯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清庙》

不有而丑天地,非天子之事也。——《管子·侈靡》

道其本,至也。至不至无。——《管子·心术》

(2) 注意:“不”字在第四声(去声)字前念第二声(阳平),如“不必”(bú bì);“不是”(bú shì)。本词典为方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不”字,都注第四声

英文翻译

no, not; un-; negative prefix

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bat1 fau2
◎ 客家话:[宝安腔] but7 [梅县腔] but7 [东莞腔] but7 [客英字典] but7 [陆丰腔] but7 [沙头角腔] but7 [台湾四县腔] but7 [海陆丰腔] but7 [客语拼音字汇] bud5
◎ 潮州话:bug4 (puk 旧时:put) houn2(hóuⁿ)

宋本广韵

廣韻目次:下平十八尤
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/piou
néng,nài [neng,nai]
部首: 444
笔画: 10
五笔: CEXX
吉凶:
姓名学: 姓,常用字
仓颉: IBPP
四角: 22212

详细解释

néng

名词

(1) (象形。金文作字形象熊形。本义:熊)

(2) 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

能,熊属。足似鹿。——《说文》

梦黄能入于寝门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。贾注:“兽也。”

近者三奸悉破碎,羽窟无底幽黄能。——唐· 韩愈《忆昨行和张十一》

(3) 才能,能力

各奏尔能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

无异能者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三戒》

募有能捕之者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有千里之能。——唐· 韩愈《杂说》

表恶其能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(4) 又如:能处(本事;能耐);无能(没有能力);低能(能力低下);逞能(显示自己能干);各尽所能;能解(犹能耐,才能)

(5) 有才能的人

将能而君不能御。——《孙子·谋攻》

贤能为之用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
(6) 又

智能之士。

贼能且众。——明· 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(7) 又如:嫉贤妒能

(8) ∶作功的本领

(9) 能量的简称 。如:化学能;机械能;电能

(10) 通“熊”(态)。形状

此阴阳更胜之变,病之形能也。—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动词

(1) 能够,主、客条件具备,会作,会做,会完成

孔子不能决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不能指其一端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安能辨我雄与雌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壮士,能复饮乎?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夏礼,吾能言之。——《论语·八佾》

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——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
能以足音辨人。——明·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
能使人慷慨涕泣矣。——清· 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
能使人欢咍(hāijué)矣。(欢咍,欢快。咍,喜悦。嗢噱,大笑不止。)—— 清· 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
富者不能致。——清· 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(2) 又如:能臣(能尽为臣之道者);能迩(能安抚邻国而与之和睦相处);能胜任(有做某事所需的能力或资源)

(3) 会;善于

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。——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
(4) 又如:能军(擅长治军);能因(善于因势成事);能言(长于辩论;有独到的见解);能法(善于执行法令);能书(善于抄写;擅长书法);能群(谓善于组织人力和物力)

(5) 有才能,有才干 。如:能廉耿介(富有才干而且廉洁正直);能士,能仕(有才能之士);能称(谓有才干而被称誉);能贤(有才能而又有道德者);能绩(以有才能而取得的治绩);能鄙(能者与无能者)

(6) 友好,亲善;和睦

下不能其上。——《韩非子》

(7) 通“耐”。忍受

食水者善游能寒。——《淮南子·地形》

代词

(1) 表示指示或程度,相当于“如此”、“这样”

忍能对面为盗贼。——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
(2) 又如:能格(怎么这样;为何如此);能概(怎么这样;为何发此);能亨(如此;这样)

nài

暂无详细释义

英文翻译

to be able; can, permitted to; ability

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nang4
◎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 nen2 [陆丰腔] nen3 [海陆丰腔] nen2 [东莞腔] len2 [沙头角腔] lien2 [客英字典] nen2 [梅县腔] nen2 [客语拼音字汇] nen2 [宝安腔] len2
◎ 潮州话:lêng5 [揭阳、潮阳]nêng5

宋本广韵

廣韻目次:上平十六咍
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奴來平聲開口一等nɒinai/noi
zhuó,zháo,zhāo,zhe [zhuo,zhao,zhe]
部首: 636
笔画: 11
五笔: UDHF
五行:
仓颉: TQBU
四角: 80605

详细解释

zhāo

动词

(1) (著的俗字)

(2) 放置

文成示温, 温以着坐处。—— 晋· 陶潜《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》

(3) 又如:着盐(搁盐;炒菜放盐);板上着碗

(4) 安顿

更有南堂堪着客,不忧门外故人车。——宋· 苏轼《南堂》

(5) 围棋的下子;下棋落子

某有仆能棋,欲试数着不敢?——元· 蒋正子《山房随笔》

(6) 又如:棋高一着;高着

名词

(1)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;策略

三十六着,走为上着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
(2) 又如:失着(失策);着儿(计策;手段);着着(一步一步地,逐渐地;亦指样样;每一样);三十六着,走为上着

形容词

(1) 是;对 。用于答语,表示同意

着!着!着!就是这么着。——《儿女英雄传》

(2) 又如:着,咱们就这么办

(3) 另见 zháo; zhe; zhuó

zháo

动词

(1) (著的俗字)

(2) 触及某物;接触 。如: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

(3) 燃烧

以火煮令一着一灭。——《物类相感志》

(4) 又如:火着得很旺;着火点(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)

(5) 指灯发光 。如:天一黑,灯都着了

(6) 遇;受到

庭花着雨晴方见,野客叩门去始知。——宋· 陆游《午寝》

(7) 又如:着雨;着水;着恼(生气;发怒);着疑(怀疑;起疑心)

(8) 进入睡眠状态 。如:他躺下就着了;着着(睡得很熟的样子)

(9) 觉得

惟有垂泪,十分着急。——《镜花缘》

(10) 又如:为此着恼;越寻思越着昏

(11) 中,恰好合上

依方位,百下百着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
(12) 又如:着手(上当,落入圈套);着道儿(中计;上当);着魔(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)

(13) 得当,对

只因用人不着,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。——《水浒全传》

(1) 用在动词后,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

鸡猪鱼蒜,逢着就吃;生老病死,时至则行。——《因话录》

(2) 又如:猜着了;打着了

(3) 另见 zhāo; zhe; zhuó

zhe

助词

(1) (著的俗字)

(2) 用在谓语之后,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

道着姓名人不识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恻恻吟》

(3) 又如:他们正说着话呢;门敞着

(4) 用在句末,表示命令、祈使或一般告语

这短命,等得我苦也!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。——《水浒全传》

(5) 又如:听着;快着点儿

(6)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,使变成介词。如:沿着;挨着;朝着

(7)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,表示程度的比较等。如:着呢

(8) 用在某些名词后,表示“呢”

吾师,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?——《水浒传》

(9) 另见 zhāo;zháo;zhuó

zhuó

动词

(1) (着为著的俗字)

(2) 穿

恂常私着胡服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——唐· 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
说着了小服,从西门进来了。——《二刻拍案惊奇》

(3) 又如:着衣(穿衣);着绯(穿红色官服。古代官服颜色不同,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。唐制四品服深绯,五品服浅绯。后常以“著绯”指当了中级官员)

(4) 附着;加…于上

血脉不复归,必燥着母脊。——《三国志·方伎传》

今殴民而归之农,皆著于本。——汉· 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
始欲着推字。——宋· 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

(5) 又

又欲着敲字。

手足无可着处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
(6) 又如:着生植物(植物学名词。即附生植物);着浅(搁浅)

(7) 接触;挨上

牧童敲火牛砺角,谁复着手为摩挲。——韩愈《石鼓歌》

此手那可使箸贼!——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

野船着岸又春草,水鸟带飞夕阳。——唐· 朱庆馀《南湖》

(8) 又如:着地(贴着地面);着末(撩拨;沾染);着肉(贴身);着莫(引惹;牵缠);着脚(涉足)

(9) 安置,放置

以犀柄尘尾着柩中,因恸绝。——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

新添水槛供垂钓,故着浮槎替入舟。——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》

(10) 差使;打发

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。——《镜花缘》

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。——《小五义》

(11) 又如:着叠(打发);着人前来领取

(12) 关切

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。——吴昌龄《张天师》

(13) 又如:着己(亲近;贴心);着紧(紧要;重要;抓紧;赶紧;着意;留意);着趣(知趣)

(14) 生长;增添

画蛇着足无处用,两鬓雪白趋尘埃。——韩愈《感春》

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,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,一齐都心懒了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
(15) 又如:着迹(留有痕迹。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,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)

(16) 用

每至公坐,广谈, 仲治不能对;退,着笔对 广, 广又不能答。——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

江绕屋,水随船,买得风光不着钱。——徐积《谁学得》

(17) 开

来时绮窗前,寒梅着花未。——王维《杂诗》

(18) 结

春根夏苗秋着子。——苏轼《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》

(19) 命令 。旧时公文用语

着先赴礼部,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,仍发誊录。——《镜花缘》

老爷大怒,已告知县主,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。——清· 崔象川《白圭志》

(20) 又如:着令(命令;责成)

(21) 助词。用于动词之后

莫愁春已过,看着又新春。——司空图《退居漫题》

名词

(1) 泛指服装

男女衣著,悉如外人。——晋· 陶潜《桃花源记》

(2) 酒器

着,殷尊也。——《礼记》

(3) 着落 。又如:吃穿无着,寻找无着

(4) 另见 zhāo;zháo;zhe

英文翻译

make move, take action

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zau1 zau2 zoek3 zoek6
◎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chok8 tiok8 do3 [客英字典] chok8 [陆丰腔] chok8 chok7 [东莞腔] cok8 zok7 [宝安腔] cok8 [梅县腔] zhok7 chok8 [沙头角腔] cok8 ziok7 [台湾四县腔] cok8 tiok8 do3
◎ 潮州话:多腰4 多腰8 ,diêh4/dioh4(tieh/tioh) diêh8/dioh8(tiêh/tiôh)

宋本广韵

liǎng [liang]
部首: 105
笔画: 7
五笔: GMWW
吉凶:
姓名学: 多用男性
仓颉: MOOB
四角: 10227

详细解释

量词

(1) (会意。从一,兩平分。兩亦声。本义:二十四铢为一两)

(2) 同本义  16两为1斤。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.05千克,十钱一两,十两一斤

两,二十四铢为一两。——《说文》

衡权…本起于黄钟之重。一龠容千二百黍,重十二铢,两之为两,二十四铢为两,十六两为斤。…两者,两黄钟律之重也。——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

(3) 双。用于鞋娄

一两棕鞋八尺藤,广陵行遍又 金陵。—— 唐· 戴叔伦《忆原上人》

(4) 匹(长四丈)

归夫人鱼轩,重锦三十两。——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

(5) 通“辆”。车一乘

武王戎车三百两。——《书·牧誓·序》

之子于归,百两御之。——《诗·召南·鹊巢》

数量词

(1) 二

参天两地而倚数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

以九两系邦国之民。——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。注:“两,犹耦也。”

两小儿辩斗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
途中两狼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两军人马。——清· 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两骑来是谁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(2) 又如:两个人;两扇门;两夫妻;两头猪;两没(两者一起死亡);两肉(两只牛);两替(两批);两考(官吏的两次考绩);两榜(明清以会试(考进士)为甲榜,乡试(考举人)为乙榜,由举人考中进士,叫两榜进士,简称“两榜”)

(3) 双方;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

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。——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
今兄弟遘恶,此势不两全。——《三国志·魏志》

两儿齐哭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(4) 又

两股战战。

两鬓苍苍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(5) 又如:势不两立;两败俱伤;两相情愿;两袒(袒露双肩,女子兼适两夫家);两珥(指日、月两旁的光晕);两阵(亦两阵。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);两握(指双拳);两视(同时看两件事物);两雄(两者一起强大);两仪(指天地);两交婚(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)

(6) 表示不定数,多与“一”或“三”前后连用,义为少量

两三点雨山前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西江月》

竹外桃花三两枝。——宋· 苏轼《惠崇春江晚景》

拨弦三两声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(7) 又如:两三(几个。表示少量);两言(三言两语)

副词

(1) 同时兼具两方面,双方,两下里

目不能两视而明,耳不能两听而聪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(2) 又如:两兼(兼具两方面);两礼(双方免礼);两誉(夸奖双方);两让(双方各自责让)

动词

(1) 等同;比并

御下,两马,掉鞅。——《左传》

(2) 又如:两大(两者并大);两帝(两个天子并立);两当(两者相当)

英文翻译

two, both, pair, couple; ounce

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loeng5
◎ 潮州话:liang2 (líang) niên2/nion2(níeⁿ)

宋本广韵

chí,shi [chi,shi]
部首: 203
笔画: 11
五笔: JGHX
五行:
仓颉: AOP
四角: 62801

详细解释

chí

名词

(1) (形声。从匕( ),是声。“匕”食器。本义:古时盛食物的器具。后来的茶匙、汤匙,即由它演变而来)

(2) 同本义。今叫调羹 。如:婴儿匙;汤匙;茶匙

(3) 姓

(4) 另见 shi

shi

(1) ——如“钥匙”( yàoshì)

(2) 另见 chí

英文翻译

spoon; surname

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ci4 si4
◎ 客家话:[客英字典] shi2 [客语拼音字汇] ci2 si2 [梅县腔] she2 shi2 chii2 chi2 [宝安腔] ci2 | si2 [海陆丰腔] shi2 [台湾四县腔] sii2 [沙头角腔] si2 ci2 [东莞腔] ci2 [陆丰腔] shi3
◎ 潮州话:si5 (sî)

宋本广韵

廣韻目次:上平五支
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
是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ʑĭezj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