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若悬河

kǒu ruò xuán hé [kou ruo xuan he]
常用 四字成语字 古代成语 常用成语
注音: ㄎㄡˇ ㄖㄨㄛˋ ㄒㄨㄢˊ ㄏㄜˊ
读音: 若;不能读作“kǔ”。
繁体 口若懸河
简拼 KRXH
结构 主谓式成语
分类 成语结构
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

口若悬河释义

若:像;悬河:瀑布;激流奔泻。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。形容口才好;能言善辩。

口若悬河典故

出处:《晋书 郭象传》王衍云:“听象语,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”释义:“悬河”,瀑布。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。形容能言善辩,也比喻十分健谈。故事:晋朝时,有一位大学问家,名叫郭象,字子玄。  他在年轻的时候,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。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,都能留心观察,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。因此,他的知识十分渊博,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。后来,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,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。  过了些年,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。他实在推辞不掉,只得答应了,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。到了京城,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,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,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,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,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,都觉得津津有味。 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,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,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:“听郭象说话,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,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,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。”郭象的辩才,由此可知。  而后人就以“口若悬河”来形容人善于说话,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、滔滔不绝,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。

口若悬河用法说明

口若悬河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
口若悬河例句

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,又是本朝确切贼,不由得不信。(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)
他讲起话来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。
他口若悬河,一字不顿地发表了演讲。
他口若悬河绘声绘色给我们讲述了游历泰山的经过。
他的演讲很精彩,口若悬河,妙语连珠。
口若悬河的人,说话不一定实际。
在景气时期,各国政府会口若悬河的谈论它们为后代保管地球的职责。
小李本不善于说话,可当时却像鬼使神差似地口若悬河。
他一谈起化石的问题,便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。
谁知道我的想念比他们的口若悬河深刻多少。
他口若悬河地讲完了这个故事。
他生性木訥,并不是一个口若悬河,能言善辩的人。
多少人认为一个作家不仅能妙笔生花,也是口若悬河的。
他一反平常的结巴,口若悬河似地辩论起来。
他能说善道,每次发表言论都是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。
他是个口若悬河的,兴致勃勃的,讨人喜欢的健谈家。
老刘这人别看他讲起话来口若悬河,实际上肚子里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。
学者就应该如此,金属框眼镜,大肚皮,温文尔雅,口若悬河。
他善于辞令,口若悬河,真是当外交官的好人才。
刚刚在台下,他还口若悬河,辩才无碍,怎么一上台,就期期艾艾走了样?
同班同学小刘每次讲起武侠故事就口若悬河,一时半会停不下来.
客队的主辩口若悬河,咄咄逼人,难以招架。
只听他口若悬河地在那儿瞎吹,却不见有几个人在听。
平时见他读书多,谈话少,谁知他一谈起中国古典文学,便口若悬河,无休无止了。

口若悬河变体形式

见“侃侃而谈”(564页)。

口若悬河变体形式

若,不能写作“苦”;河,不能写作“何”。

口若悬河的成语谜语

训;水帘洞

口若悬河翻译

日语: 弁舌がさわやかである,立(た)て板(いた)に水,立て板に水を流(なが)すように弁舌である
俄语: язык хорошо подвешен
其他: <德>wie ein Wasserfall reden<法>avoir la langue bien pendue<拉>copia verborum

口若悬河成语拆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