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不厌诈

bīng bù yàn zhà [bing bu yan zha]
常用 四字成语字 古代成语 常用成语
注音: ㄅ一ㄥ ㄅㄨˋ 一ㄢˋ ㄓㄚˋ
读音: 不;不能读作“bú”。
繁体 兵不厭詐
简拼 BBYZ
结构 主谓式成语
分类 成语结构
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

兵不厌诈释义

诈:蒙骗。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;以迷惑对方。在兵法中被称作诈。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;要靠谋略。

兵不厌诈典故

  公元前633年,楚国攻打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救。第二年春天,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,要他们与楚国绝交,才让他们复国。楚国被激怒了,撤掉对宋国的包围,来和晋国交战。两军在城濮(今山东鄄城西南)对阵。 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,受后母迫害,逃到楚国,受到楚成王的款待。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,重耳说:“美女、绸缎等等,您都有了,我能给您什么呢?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,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,我就撤退三舍(一舍等于三十里)。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,双方再交手。” 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,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。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。  当时,楚国联合了陈、蔡等国,兵力强;晋国联合了齐、宋等国,兵力弱。应该怎样作战呢?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:“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: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,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,取得对方信任,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,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。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。” 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,首先击溃由陈、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,然后主力假装撤退,引诱楚军左翼追赶,再以伏兵夹击。楚军左翼大败,中军也被迫撤退。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。晋国取胜后,与齐、鲁、宋、郑、蔡、莒、卫等国会盟,成为诸侯霸主。

兵不厌诈用法说明

兵不厌诈主谓式;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。

兵不厌诈例句

若说兵不厌诈,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,若说幻不厌深,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。(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)
兵不厌诈,战场上一定要小心谨慎。
古语有云“兵不厌诈”,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,就应该放下尊严,不择手段。
对付敌人,有时,我们还要兵不厌诈,我们平时要尽量保持低调和自强不息。
古人说得好,兵不厌诈,你可要多加提防以免落入对方的陷阱!
仗就是要战胜敌人,兵不厌诈,敌人越骂我们狡猾,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极了。
打仗主是要战胜敌人,兵不厌诈,敌人越骂我们狡猾,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极了。
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;兵不厌诈;情场如战场。
选举有如行兵调将,所谓兵不厌诈,用兵打仗时,各方总不排除用狡诈手段迷惑敌人。
如果你看过孙子兵法就是知道什么是兵不厌诈。
兵不厌诈是一条比较麻烦的计策,因为要返过来复过去地斗智,非常需要耐心。
友情这东西就像打仗一样兵不厌诈所以我不怪你时时防备我。
兵不厌诈说空不做空说多不做多才能在险恶的股市里生存。
团队竞技,一个寝室的也都要记住兵不厌诈。
貌似你真把我当你家幺妹纸了!好像孙子兵法兵不厌诈真管用。
兵不厌诈,兵以诈立,欺骗的手法,在兵家是常事。
兵不厌诈,是战场上出奇制胜的权谋,善於用兵者无不深諳此道。
兵不厌诈,只要能迷惑敌人,我们就有了主动权。
这次比赛的选手来自五湖四海,兵不厌诈,在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,一定要小心为妙。
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兵不厌诈。
战场上讲究兵不厌诈,所以将领们会想出各种计策赢取胜利。
兵不厌诈,似有非有,无时不有,是重要的战术手段。
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,兵不厌诈,我们必须利用智谋和经验去生存。
作战不仅要靠勇敢,还要讲智谋,所谓兵不厌诈,就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。
你如果想要取胜,就得使点心机,佯输诈败以诱敌深入,()毕竟兵不厌诈啊!
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,在带兵打仗的时候,经常在他身上看到兵不厌诈的身影。
公元前五世纪左右,中国的军事分析家孙子就曾写道:"兵不厌诈"。

兵不厌诈变体形式

诈;不能写作“炸”。

兵不厌诈相关成语

近义词

反义词

兵不厌诈变体形式

诈,不能写作“炸”。

兵不厌诈的成语谜语

军事骗子

兵不厌诈翻译

日语: 戦(いとさ)はいつわりをいとわない,軍事には正道だけを踏まず,奇計を用いて勝を制してもかまわない
俄语: В воéнном дéле хитрость не исключáется

兵不厌诈成语拆分